昨天看了 Mac云课堂 的新视频,虽然是个推广,但非常详细的介绍了为什么现在的 USB-C 扩展坞又能支持 4K 60Hz 和 USB 3.0 了。链接在下方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J2cCxH0_V90
于是我又想起来很久以前群友的解释,还是非常到位的。原文我会放在后面,我这边简单解释一下:
就是原来 USB-C 视频输出的引脚由于使用了更新的协议,导致每个引脚的带宽变大了。所以有富足的引脚来同时实现 USB 3.0。
解答一下昨天很多群友在说 USB-C 不走 Thunderbolt 如何同时支持 4k / 60 和 USB 3 的问题…
USB-C alt mode 走 DisplayPort 有两种方式:① 四组高速差分都给 DisplayPort;② …
首先说明下,问题最终并没有被完美解决,参见下面的 Issue
[Powershell WSman broken due to OpenSSL 1.0 dependency · Issue #78085 · Homebrew/homebrew-cask]
下面说下我的操作步骤
1. 按照微软官方提供的步骤在 macOS 安装 PowerShell,我这边是通过 Homebrew 安装的
[在 macOS 上安装 PowerShell — PowerShell]
2. 我这边的话,还需要用到 AzureAD,所以我也安装了相应的工具
3. 然后安装登录工具
Install-Module MSOnline
4. 安装完毕后直接新建 session 连接,我这边的话,用的是世纪互联的
$Session = New-PSSession -ConfigurationName Microsoft.Exchange -ConnectionUri https://partner.outlook.cn/PowerShell-LiveID/ -Credential $UserCredential -Authentication Basic -AllowRedirection
5. 但是遇到的问题就是
New-PSSession: This parameter set requires WSMan, and no supported WSMan client library was found. WSMan is either not installed or unavailable for this system.
Backblaze B2 在大厂的对象存储里算是非常便宜的了,如果不考虑国内访问速度,应该是非常不错的选择。由于 B2 与 CloudFlare 合作,所以套上 CloudFlare 后并不会消耗流量,所以拿来做图床是个不错的选择,下面介绍下步骤。
以下步骤参考官方教程
Using Backblaze B2 with the Cloudflare CDN
1. 创建一个公开的存储桶并上传文件
2. 通过查看文件详细信息获得地址,比如我这里就是
https://f002.backblazeb2.com/file/<存储桶名称>/......
家里开了公网 IP 后,在外面有时需要返回到家里的局域网中,不然每个服务都 NAT 端口出去,既麻烦也不安全。
目前用的比较多的方法是 VPN,但这种方法最大的问题就是你一旦打开了 VPN,那其他的链接也会受影响。个人感觉最方便的就是使用 ss-server。下面介绍下搭建和使用。
首先我们要明确达到什么效果,比如我们要访问内网中的 192.168.3.8 这个地址,如果我们在家,就应该能直接连接,如果我们在外面,直接访问这个地址也应该能访问到,并且不影响其他地址的访问。比如我们在公司,公司网关是 192.168.4.1(简单举个例子,公司网络一般都比较复杂,网关不太可能是 255.255.255.0),那我应该同时既能通过 192.168.4.3 访问公司内网的服务,也应该能通过 192.1 …
所有操作请务必在不破坏公司计算机网络的前提下操作,以及,始终要有文件安全性意识,严防文件泄密
想要解决公司的网络限制,愉快摸鱼,需要解决服务端和客户端的问题。
对于服务端,可以用家里搭建的 ss-server,可以用无线热点,可以用 Android USB 共享,可以用 CPE 等等
对于客户端,需要支持指定 Interface 的,macOS 的 Surge 3 和 Windows 的 Proxifier 4 都可以
下面介绍下具体配置步骤
最灵活的方式是在家中创建 ss-server,我这以群晖中的 Docker 为例。方式有很多,有的第三方路由器系统里是自带 ss-server 套件的,可以自己找一下。
1. 在 注册表 里双击下载 shadowsocks/shadosocks-libev
这是一篇测试文章
var soundID = SystemSoundID()
家里是千兆宽带,并且新买的 iPhone SE 也支持 Wi-Fi 6,所以就买了个 Wi-Fi 6 路由器,在被华硕 AX3000 坑过一次后,我将目光瞄向了更加实惠的华为和小米。大家都说互联网公司出的路由器垃圾,但考虑到我之前一直用的华为 WS5200 四核版一直都没啥问题,所以这次,两家都买了,测试一下。
环境较为复杂,有8个小米智能设备,一屋子大概总计 22 设备(开了不少虚拟机,桥接的)。然后开了 H@H,一直保持有外网大于 10 的 connection。pt 保种开着,同样有很多线程,但上传占用不大。信号衰减测不了,刚毕业,就一个人在外面,一间屋子。
宽带的话,月费 399。299 的千兆宽带,150G的5G流量。多的 100 是加的上传,上传现在是 200–400M之间,不是太稳定,看脸。 下面测试中,只要是大于 200Mbps 就是合格的,不需要过分纠结。
160MHz 的话,这次没有测试,因为小米的我这边没有收到推送。华为的 160MHz 需要华为自己的设备。而且 160MHz 对于环境要求非常苛刻,实用意义目前并不是太大。
价格的话,华为的在京东 289 元参加预约购得;小米在实体店 599 元购得。
废话不多说了,直接上测速图吧
下载 935Mbps,上传 226Mbps
Surge 官方手册的汉化现已发布在 https://surge.mitsea.com,欢迎查阅。
Photo by Jake Nackos on Unsplash
开始写文已经有两年左右了,当时的目的还很单纯,第一就是记录自己学到的一些东西;第二就是希望自己写的东西能帮助到别人,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。
写博客的时候对自己一直有个要求,就是“说人话”。因为不论是水群还是看别人的文章,经常可以看到有人在表达的时候刻意制造困难给读者,让读者难以理解。我想这不是我应该做的,如果写文章是为了给别人看到,为了帮助别人,那就不应该制造困难,应该将东西或者步骤说清楚,说明白。
正因为这一点,我发起了一个修订计划,就是如果你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如果遇到了什么困难,觉得我没有讲明白,现在都可以提意见给我。
如果文章的内容已经过时,那么我会考量更新的价值。我有条件更新的一定会更新。
如果文章的内容有缺失,请指出具体的位置,我会丰富缺少的内容。
如果文章的内容你没有看懂,这里可能有两种情况。如果是缺少基础知识,那么我根据需要写一篇基础知识的文章(相关的 Wiki 也在根据需要编辑,之后会发布)。如果是我写的含糊不清,那可能是我当时写的时候着急了或者是别的疏忽,我会进行充实。
此外,如果有其他意见也都可以提给我,我会酌情考虑并修改。
当时开始写东西的时候没想到会有很多人看,一直觉得自己写的东西是不是太入门太简单了。但没想到在 Medium 平台一个月就有 1.5w 的访问,还挺满意的。
如果你有什么想说的,可以在评论区评论。博客由于没有开放评论,所以请移步 Medium、Bilibili 文摘 或是 简书 评论,谢谢。
最后的栖息地